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部门风采 >> 健康教育

春季学校重点关注的传染病
防控知识要点
发布时间:2023-03-02 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 来源:

春季学校重点关注的传染病

防控知识要点

 

春季,气温逐渐回升,早晚温差较大,天气多变,此时又正值学校开学,师生陆续回归校园生活,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,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及病毒性肠道传染病传播机会。近期,学校应重点关注诺如病毒感染、流行性感冒、水痘等传染病。

 

诺如病毒感染

 

一、特点

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疾病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。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,日常生活接触、水源、食物、气溶胶均可感染,由于诺如病毒颗粒很小,且仅需10-100个病毒就可致病,因此在幼儿园、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引起暴发疫情。潜伏期多在12~48小时。

二、症状

1.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腹痛和腹泻。

2.儿童主要症状为呕吐,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。

3.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,是引起非细菌型胃肠炎的主要病因。

三、防控

(一)个人和家长

1.保持手卫生。饭前、便后、加工食物前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,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,但需注意,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,不能代替洗手。

2.注意饮食饮水卫生。不饮用生水,蔬菜瓜果彻底洗净,烹饪食物要煮熟,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。

3.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,避免传染他人。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,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,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。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,保持手卫生,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,分开食宿,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。

4.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定期开窗通风。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。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,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,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。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,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。

5.保持健康生活方式。保持规律作息、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,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。

(二)托幼机构和学校

1.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。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做好学生健康管理,严格落实晨(午)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等工作。要按照《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》(WS/T 772—2020)制定和优化相关制度和方案,切实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一旦发现呕吐、腹泻等症状病人,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。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所属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。

2.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。提供安全饮用水,做好饮用水管理,对饮用水供水管网的破损、渗漏情况等进行排查,对二次供水设施定期清洗、消毒,做好饮用水水质检测,确保供水安全。做好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的监管,注意生熟分开,彻底煮熟煮透。

3.加强厨工、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。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厨工、保育员健康状况监测,出现腹泻、呕吐、恶心等肠道传染病相关症状时,应立即暂停工作,及时就医,杜绝带病上班。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。

4.做好环境清洁消毒。对校区/园区公共场所(如教室、宿舍、食堂、图书馆、卫生间等) 定期清洁与通风,对重点部位(如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水龙头、便器按钮、电梯按钮、上下床扶手等)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。

5.科学规范处理呕吐物。发现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,应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按照相关操作指引规范处理。重点对被呕吐物、粪便等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、生活用品、食品加工工具、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。

6.开展宣传教育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、微信群、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防控知识宣教,养成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。

n 注意:酒精(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)对诺如病毒无效,应选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。

 

 


 

甲型流感

一、特点

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4型。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。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。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,也可通过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、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。

二、症状

与普通感冒相比感染甲流症状常常更严重。出现高热,体温可达39°C甚至更高,可有畏寒、寒战。多伴有肌肉酸痛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。

三、防控

(一)个人和家长

1.积极接种流感疫苗,降低罹患流感的概率,并减少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的发生。

2.在流感流行季节,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规范佩戴口罩,做好手卫生。

3.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。

(二)学校如何预防

1.流感流行期间注意戴好口罩,注意手卫生,勤洗手。

2.教室应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
3.对卫生间、食堂、楼梯扶手、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。

认真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。

4.确诊为流感的学生需等到体温恢复正常、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返校。

 

 

水痘

一、特点

水痘,是一种由水痘--带状疤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水痘的传染性很强,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。水痘在全年均可发生,冬春两季多见。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发病。水痘的潜伏期一般是接触病毒后的14-16天(范围在10-21天) 。主要经空气传播,直接接触病人的皮疹或呼吸道分泌物也可造成传播。

二、症状

1.患儿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下降等症状,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,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→泡疹→结痂→脱痂的演变过程。

2.皮疹先发于头皮、躯干受压部分,呈向心性分布,即躯干部最多,头面部次之,四肢较少,手掌、足底更少。

3.黏膜亦常受侵,见于口腔、咽部、眼结膜、外阴、肛门等处。

4.在为期1~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,脱痂后不留瘢痕。

5.水疱期痛痒明显,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。

6.水痘通常比较温和,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,但个别患儿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脑炎。

三、防控

1.接种疫苗,是应对水痘的重要方式。如果健康状况允许,易感人群应接种水痘疫苗。

2.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和环境密闭的地方活动。

3.得了水痘的患者要立刻隔离并及时就医。

4.师生患者出疹后一周或身上水疱全部结痂后方可返校。

 


 

手足口病

 

一、特点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,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严重合并症,病情进展快。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。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,或接触病人皮肤、粘膜疹液而感染。

二、症状

(一)普通

1.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,发热,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,口痛、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疼痛明显

2.手、足、臀部出现斑丘疹,后转为泡疹。

3.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,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痴、消退后不留痕迹。

4.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,多在一周内痊愈,预后良好。

(二)重症

1.少数病例(尤其是小于3岁者)病情进展迅速。

2.在发病2~5天左右出现脑炎(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)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

3.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,可致死亡,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。

注意:当患儿出现下列表现时,应警惕为重症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: 持续高热,头痛、呕吐,精神反应差、嗜睡、抽搐,肢体无力、急性偏瘫,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、心率增快,面色苍白、皮肤发花、四肢发凉、发绀、出冷汗。

三、防控

1.患者注意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在流行期按相关要求做好晨检工作,发现可疑患儿立即采取送诊、居家观察等措施。

2.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,定期开展课室、宿舍、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并形成制度。

3.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,定期对玩具、儿童个人卫生用具(水杯、毛巾、餐具)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。

4.教育、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,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。

 


 

猩红热

 

一、特点

猩红热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人群普遍易感,5~15岁为高发年龄。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
二、症状

1.大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,发热,重者体温可升到39℃~40℃,畏寒,同时伴咽痛、头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全身不适等症状。

2.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,开始于耳后颈部,上胸部。一日内蔓延至全身,皮疹呈鲜红色,针头大小,类似鸡皮疙瘩,用手指按压时,可使红晕暂时消退,受压处皮肤苍白,经十余秒钟后,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,这种现象叫 “贫血性皮肤划痕”。

注意:儿童得病后,还可能会出现“草莓舌”、“杨梅舌”、“口周苍白圈”等。

三、防控

1.托幼机构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检和午检工作,尽早发现可疑者。

2.积极隔离病人,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,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,应隔离至炎症痊愈。接触者医学观察7-12天。

3.患儿所在的班级应做一次彻底扫除。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,用具、桌椅等严格擦拭消毒。

4.流行季节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。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,多做户外活动,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。

5.托幼机构职工中如有经常患咽炎、扁桃体炎的可疑带菌者,要做咽拭培养,阳性带菌者要进行规范治疗。